白細胞濾除血液制劑的臨床應用
現代輸血學研究表明,血液中非治療性成分如白細胞等是一種“污染物質”,同種異體輸血后會產生白細胞抗體,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應及副作用。如:非溶血性發熱反應,血小板輸注無效,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?。℅VHD),巨細胞病毒(CMV)感染等。因此,血液及其成分去除白細胞對輸血安全及臨床治療具有十分重要意義。白細胞濾除輸血技術能預防非溶血性發熱反應、血小板輸注無效等副作用,它對輸血安全及臨床治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義。本文就去除白細胞方法、去除白細胞制劑輸注的臨床意義進行如下概述。
1 去除白細胞方法
目前去除白細胞的方法主要有:離心法、沉降法、洗滌法、冷凍融解法、照射法及篩濾法等。篩濾技術應用最廣,迄今為止已經出現三代白細胞濾器。第一代濾器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,實際上是篩網過濾器,網孔170~260μm,只能濾除血液中肉眼可見的碎片,并不篩濾白細胞。第二代濾器網孔20~50μm,可濾除70%~90%的白細胞。第三代濾器采用吸附技術,系高效白細胞濾器,可濾除99.9%的白細胞。篩濾時間也大大縮短,經驗表明,第三代白細胞濾器不僅能將成分血中的白細胞濾除,還可將血液中的細菌、微生物、碎片濾出。
采血后立即進行白細胞篩濾稱為保存前篩濾,它能有效地防止白細胞融解后釋放氧自由基和各種細胞因子,減小紅細胞和血小板損傷。保存一段時間后進行白細胞篩濾稱為保存后篩濾,它可預防血小板所致的免疫反應。
2 去除白細胞成分血的臨床意義
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,輸血和成分輸血應用范圍日益擴大,人們更加重視血液質量,輸血療效及輸血安全。因此,去除血液制劑中的白細胞勢在必行,它對輸血安全及臨床治療效果起著十分重要作用。
2.1 預防非溶血性發熱反應 多數專家認為:異體輸血后體溫升高1℃即可定為非溶血性發熱反應。此反應是由供體白細胞和(或)血小板上的抗原與受血者(患者)血漿中的抗體發生抗原-抗體反應引起。初次輸血時發生率僅為0.5%,多次輸血后發生率高達60%.成分血中白細胞低于5×108/L,發生率明顯降低。
2.2 防止血小板輸注無效 實踐證明,多次輸血后血小板的治療效果會大大降低,此種現象稱為血小板輸注無效,輸入多供者手工分離濃縮血小板尤其如此。研究血小板輸注無效與人類白細胞抗原(human-leukocyte antigen HLA)的關系時發現,多數血小板輸注無效患者從前都接受過多次輸血治療,而輸注濾除白細胞或γ射線輻照過的濃縮血小板,患者不發生HLA免疫性血小板輸注無效,說明HLA特異性抗原-抗體反應是誘發血小板輸注無效的主要因素。
2.3 防止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?。═A-GVHD)的發生 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?。╰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,TA-GVHD)是輸入含有免疫活性淋巴細胞的血液制品后,受者免疫系統對免疫活性淋巴細胞不能識別和排斥,使其在體內植活、增殖,進而攻擊和破壞受者體內的細胞和組織的一種致命性輸血并發癥。濾出白細胞血液制劑可大大降低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?。═A-GVHD)的發生。γ射線輻照也可滅活供者血液中免疫活性淋巴細胞。白細胞篩濾加γ射線照射聯合應用,是預防TA-GVHD最有效和可靠的方法。
2.4 預防巨細胞病毒(CMV)感染 輸血引起巨細胞病毒(CMV)感染多見于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患者,它是器官移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,約60%腎移植和肝移植病人術后CMV抗體陽性。濾出白細胞輸血能降低CMV感染。但對于已經感染CMV的患者,濾出白細胞成分輸血無明顯臨床意義。
2.5 濾出白細胞有利于濃縮血小板的保存 白細胞混入濃縮血小板中,能增加糖消耗,加速乳酸和乳酸脫氫酶的生成,降低濃縮血小板的pH值,影響血小板的壽命和功能,不利于血小板保存。
綜上所述,濾除白細胞成分輸血是輸血技術的一大飛躍,它對輸血安全、臨床治療效果、成分血的保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。